缪晓春:变形记

September 8 – October 8, 2016

较量​, 2016
布面丙烯
39 3/8 x 39 3/8 寸 (100 x 100 厘米)

拳击,2015
布面丙烯
39 3/8 x 39 3/8 寸 (100 x 100 厘米)

盲目​, 2014
布面丙烯
39 3/8 x 39 3/8 寸 (100 x 100 厘米)

盲人摸象(左)​, 2016
布面丙烯
39 3/8 x 59 寸 (100 x 150 厘米)

Press Release

凯尚画廊荣幸地宣布于2016年9月8日至10月8日推出具有影响力的新媒体艺术家缪晓春在本画廊的首次个展《变形记》。

作为一名就读于德国卡塞尔美术学院的学生,缪晓春被 William Kentridge在1997年的卡塞尔文献展的作品深深地打动,并第一次萌生了用动画创作的念头。在2004年,缪晓春尝试以3D软件为艺术媒介进行创作,并完成了首个全部以3D技术创作的作品《虚拟最后审判》。自此之后,缪晓春便开始致力于在3D动画与绘画之间相互转化的表达。

通过改变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缪晓春大胆地将3D技术引入艺术创作中,重新诠释了大师杰作中的古典叙述。在早期作品《死亡再度胜利》中,艺术家借鉴了彼得·勃鲁盖尔在1562年的画作,将原作中的战争场面转变成电影布景,并将作品中的原型替换成以自己形象为模型的三维人型。受到亨利·马蒂斯的剪纸拼贴艺术的启发,艺术家在这部作品中引入了“电脑野兽派”的概念。运用切割机和刻字纸,艺术家赋予了画作广泛的色域,创造了一副眼花缭乱的绚丽场景,并同时重写了原作中的死亡主题。

不断探索新媒体在绘画中的可能性,缪晓春将3D模型、切割技术和手绘融为一体,定义这一新绘画为“算法绘画”。利用电脑生成图像和模型,艺术家之后再在画布上绘制生成的3D图像,由此和谐地运用电脑技术将虚拟世界无缝地转接至二维画布。此次展览《变形记》展出了缪晓春的这一系列近作。基于艺术家自2008年来对数字媒体的研究,这些作品展现了缪晓春的3D电脑动画和“算法绘画”。

在此次展览中展出的作品例如《零度怀疑》,一幅源自于经典《Doubting Thomas》的作品,体现了艺术家对革新绘画语言的持续尝试。

《Doubting Thomas》描绘了一个不见伤口便不相信耶稣复活的怀疑者。在新作中,艺术家以水晶质感的三维人形和透明的身体替代了原作中的人物。在影像作品中,当怀疑者触碰被怀疑者的一瞬间,被怀疑者的躯体即刻碎裂。在这幅作品中,缪晓春考验了现代社会语境中“信念”与“信仰”的含义。

此次展览反映了艺术家对新绘画形式和创新的艺术表达的承诺。回应展览题目,本次展览中的作品共同体现了艺术家在动态影像与布面作品之间的转换,同时这次展览也探索了真实与虚拟、传统与当代、人类与技术间的关系。

缪晓春于1964年出生于中国无锡,现居住并工作于北京。他曾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以及德国卡塞尔美术学院。缪晓春的近期个展包括,《缪晓春:另存为》,白盒子艺术馆,中国北京(2015);《缪晓春2015》,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中国南京(2015);《宏观狂》,路德维希博物馆,德国科布伦兹(2010);以及《缪晓春——两个大录像》,今日美术馆,中国北京(2010)。近期群展包括,Screen Play: Life in an Animated World,奥尔布赖特·诺克斯艺术馆,美国布法罗市(2015);《中国8——莱茵鲁尔区中国当代艺术展》,格尔森基尔欣艺术博物馆;NRW Forum,德国杜塞尔多夫(2015); 《未来的回归: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布罗德美术馆,密歇根州立大学,美国东兰辛市 (2014);以及《变位》,第55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展双年展中国馆,意大利威尼斯(2013)。缪晓春的作品并被世界多国 美术馆永久收藏,其中包括香港M+希克藏品,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等。

媒体报道请联系 Rui Tang 电话 (212.255.4388) 或电子邮件 rui@kleinsungallery.com。更多其他信息请联系 Nicole Aiello 电话 (212.255.4388) 或电子邮件nicole@kleinsungallery.com。